三十年斗轉星移,歲月如歌。
三十載滄海桑田,奮斗不止。
中心城區面積從不足7平方公里,到如今突破64.5平方公里;交通建設從沒有一米高等級公路,到如今構建起“鐵公機”立體網絡;農民人均純收入從不足500元,到2022年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飆升至16967元……翻開巴中建地30年的壯美畫卷,滄桑巨變的背后離不開人才的付出、離不開人才的奉獻。30年篳路藍縷的奮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依靠人才、成就人才的發展史。
——這是人才總量大幅躍增的30年。從1993年每萬人擁有人才不足60人,到2003年每萬人擁有人才180人,再到2022年每萬人擁有人才1083人,增長近20倍。
——這是人才質量飛速提升的30年。截至2022年底,全市大學以上學歷人才占比由不足5%提高至55%、增長10余倍,一大批優秀人才獲國家級榮譽表彰。
——這是人才生態顯著改善的30年。從人才專項經費幾乎為零,到人才工作投入近億元;從人才缺乏基本住居保障,到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突破1500套;從沒有專門的人才服務機構,到市縣(區)全覆蓋成立人才服務中心……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不斷優化。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歷屆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支撐,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求賢若渴的誠意、久久為功的毅力,奮力把各方優秀人才集聚到革命老區脫貧奔康、振興發展的恢宏事業中來,巴山大地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萬馬奔騰。
從“單兵作戰”到“系統發力”
黨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三十年來,巴中始終緊緊圍繞發展“第一要務”抓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持續建機制、拓思路、優政策,黨對人才事業的領導全面加強,人才工作從單項突破向系統推進轉變。
領導體制更健全——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
1993年,地委組織部、地區人事勞動局成立。
2001年,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組建。
2003年,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下設人才辦具體牽頭人才引進、培育等工作。
2019年,市人才協會成立。
2022年,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升格為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
從建地之時的人事局,到興市之初的人才辦;從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到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從行政力量推動,到社會力量參與……三十年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用人單位發揮主體作用,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黨管人才領導體制不斷完善。
工作理念更開放——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思路決定著出路。
1993年,地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提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1995年,地區成立引進國外智力工作領導小組,面向全世界廣納發展急需優秀人才。
2003年,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掀開了人才工作新篇章。市委為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提出“人才興市”戰略,強調搭建事業平臺、壯大人才隊伍。
2010年,第二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人才事業發展迎來又一個春天。市委著眼“十二五”發展需求,搶抓國家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契機,跟進提出“人才強市”戰略,明確營造尊重人才關心人才的濃厚氛圍,積極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專業人才。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召開,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擘畫藍圖、指明方向。市委聚焦構建“1+3”主導產業體系,鮮明提出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逐步推動人才工作由為我所有轉向為我所用,由重引進轉向引留并重,由面向黨政機關轉向面向重點專業、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由招引個體轉向招引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
從建地之初人才理念初步樹立,到建市之初“人才興市”戰略首次提出,再到新時代人才工作“四個轉向”總體思路逐步成型。三十年來,人才工作理念始終緊跟時代大勢所趨、事業發展所需,在探索中完善,在發展中更新。
政策體系更完備——
政策是“撬動”人才的有力杠桿。
2007年,推出引進碩士研究生等優秀專業人才試行辦法,率先為高層次人才發放安家補助,落實職務提拔、家屬隨遷等支持措施。
2015年至2020年,先后出臺引進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辦法、加強現代產業人才支撐的九條措施等政策。
2021年至2023年,創新實施“百千萬引才工程”,配套出臺巴山優才培育計劃、引進人才管理服務辦法,分類制定文旅康養產業人才集聚地建設實施方案、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計劃、教育醫療人才成體系培訓培養七條措施等專項政策。
從1.0版人才政策到3.0版人才政策,從只注重黨政人才隊伍建設到企業經營管理、農村實用等6支人才隊伍建設齊頭并進,從只注重人才引進到健全“引育用留”全鏈條工作體系。三十年來,人才政策持續迭代升級,向著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目標持續邁進。
從“門可羅雀”到“紛至沓來”
人才集聚良好態勢加快形成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
三十年來,巴中始終把人才引進作為重中之重,創新引才聚才模式,完善梯次招引體系,廣開進賢之路、廣聚天下英才,人才總量顯著增長、質量大幅提升。
突出開門開放,引才渠道持續拓寬——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998年,首家地區人才市場成立、首場人才交易會順利舉辦。
2008年,首次在市內拿出58個崗位公開引才。
2018年,首屆“智匯巴中·才領未來”赴“成渝西”知名高校引才活動在西安交通大學拉開序幕。
2021年,首場全市文化藝術專項引才活動成功舉辦。
2023年,首次走進上海等東部沿海城市,拿出956個崗位舉辦第六屆“智匯巴中·才領未來”赴知名高校引才活動。
從市內到市外,從“成渝西”到“北上廣”,從統籌引才到專項引才。三十年來,引才步子越邁越大、引才渠道越拓越寬、引才紀錄反復刷新,各類優秀人才從天南海北奔涌而來。
突出聚智聚力,引才方式更加多元——緊扣中心,才能找準靶心。
從僅為機關事業單位引進人才,到鼓勵企業自主引才,再到統籌457個事業編制建立“產業人才編制池”,采取“編制吸引、政招企用”模式為企業引才,聚焦產業發展引才聚才邁出堅實步伐。
從傳統的“剛性引才”模式,到探索“崗位特聘”“懸榜選將”“人才飛地”等“柔性借智”機制,“以用為主”破解高層次人才緊缺的階段性矛盾,緊扣發展需要借智借力實現制度性突破。
從赴高校引進大學畢業生到與24家全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引進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人才工作對外開放合作開啟新篇章。
從行政任命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到1997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酒廠廠長,再到2022年拿出百萬年薪面向全國市場化選聘5名市屬國企職業經理人,人才引進方式越來越科學高效。
三十年來,始終緊跟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引進方式更加聚焦、更加精準、更加靈活。
突出實際實效,引才量質同步提升——效果是檢驗工作的標尺。
從2008年首次公開引才25名,到2015年引才達到100名,到2018年引才突破500名,再到2022年引才總量突破1000名,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數量持續增長。
從建地之初分配首名碩士,到本世紀初引進首名博士,再到建地二十周年之際柔性引進首名院士,引進人才層次不斷提高。
截至目前,全市引才數量增長率年均超20%,人才總量近20萬。三十年來,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能征善戰的人才隊伍加速集聚。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堅持人才自主培養系統成鏈
壯大人才隊伍,短期靠引進,長遠靠培養。
三十年來,巴中矢志走人才自主培育之路,不斷完善育才機制,最大限度挖掘和開發人才潛能,推動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生動局面。
錨定發展之需:教育培訓不懈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建好培訓陣地。1994年成立首個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平臺,2001年成立市人才服務中心,2015年成立首個技能大師工作室,2017年成立巴中村政學院、四川大巴山干部學院,2021年開辦巴中干部講習堂,2022年組建川陜蘇區紅色干教聯盟、成立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四川大巴山干部學院被納入全國72所、全省5所之一的全國黨性教育干部學院目錄,巴中村政學院被納入全省專業化能力培訓機構目錄,教育培訓陣地體系日趨完善。
用好院校資源。1994年行署開辦地區電腦培訓中心,同成都科技大學電子計算機研究所開展技能人才培訓,開啟地區自主培育技能人才之先河。2004年與46所職業技術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全面實行“訂單教育”。2021年以來,采取“廠中?!薄靶V袕S”模式,每年定向培養產業工人和技能人才3000名以上,源源不斷為產業發展提供專技人才。
三十年來,始終把教育培訓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分層分類、靶向施策,著力培養造就適應各個歷史階段發展需要的各類優秀人才。
抓實關鍵之舉:實踐歷練不停步——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2011年開始,實施“三個一線”淬火計劃,市縣(區)先后選派730余名專業人才到基層一線、招商一線、項目一線實踐鍛煉、提能增干。
2020年開始,實施緊缺專業人才頂崗計劃,選派800余名專業人才到東西部協作、省內對口幫扶、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地掛職鍛煉。
2021年開始,實施“三線墩苗育才計劃”,選派1100余名青年人才到改革開放前線長見識、項目工作一線提能力、排難攻堅火線煉韌勁。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練。三十年來,巴中千方百計打造人才歷練“熔爐”,想方設法厚植人才培養沃土,實踐礪才、一線育才成為人才培養主旋律。
發揮引領之力:項目驅動不松勁——發揮項目牽引力,激活智力新引擎。
2004年啟動實施“四百工程”,提出培育造就100名高素質人才計劃;2019年啟動“巴山優才千人培育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培育1000名本土優秀人才;2022年升格實施“巴山優才培育計劃”,優化設置“14+2”項目,杰出人才、領軍人才資助標準分別同比增長270%、66%,創新創業團隊最高資助500萬元。
近年來,累計培育“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天府青城計劃”入選專家等高層次人才214名,培養巴山名醫、巴山名師、巴山工匠等本土領軍人才1600余人。2023年,川東北首個“四川杰出人才獎”落戶巴中。
從“崗位賦能”到“人盡其才”
廣大人才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人才引進是基礎,用好是關鍵。
堅持不求全責備、不論資排輩,用其所長、用當其時,全力打造各類人才大施所能、大展其才、大顯身手的廣闊舞臺,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鮮明導向,不拘一格大膽用——用人導向是干事創業的風向標。
1998年,公開推選鄉鎮領導干部候選人。從建地伊始,就鮮明了“以貢獻論英雄”的工作導向。
2019年,大力實施調任充實一批、特崗聘用一批、選派鍛煉一批、表揚激勵一批、提拔重用一批的“五個一批”行動。
2021年以來,推出優秀人才身份轉變、職稱評聘、職級晉升、職務提拔“四個優先”政策。對專業型人才,通過降低“特設崗位”適用門檻、擴大“職稱評聘綠色通道”適用范圍等辦法,打破成長天花板;對綜合型人才,用好用活調任轉任、晉職晉級等政策,打破成長隱形臺階;對創業型人才,給予信貸優惠、稅費減免等方面最大支持。
長期以來,巴中不拘一格大膽使用人才,有為者有位、優秀者優先成為廣大人才價值追求。
重心下移,服務一線建新功——基層天地廣闊,人才大有可為。
從1996年“八七扶貧”關鍵時刻,選派149名干部人才到艱苦鎮村任職,到2015年6.29萬名干部人才投身脫貧攻堅戰,一代代干部人才在偉大的脫貧戰場上經風雨、灑汗水、立功勛,以奮斗之我、拼搏之我,承擔起歷史責任、時代囑托。
從1998年選派農技人才上山下鄉,到2019年組建25個科技特派團服務基層,再到2022年選派112名專家人才開展“筑夢鄉村·奮斗有我”人才下鄉萬里行活動,科技人才隊伍在服務“三農”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鄉村建設路上一道靚麗風景線。
從2018年調任25名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到鄉鎮任職,到2021年推行市直機關優秀干部人才與鄉鎮領導班子成員“雙向互派”,越來越多優秀人才選擇基層、扎根基層。
從2004年市委發出“廣聚社會英才、獻身農村事業”時代號召,到2019年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在一線培養人才、識別人才、造就人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廣大人才在廣闊基層大展拳腳、大施才能。
三十年來,越來越多青年才俊扎根基層,人才之泉在基層汩汩奔流,智慧之花在一線競相綻放。
搭建平臺,創新創業展風采——創新平臺是增強人才承載力的關鍵。
“八五”“九五”期間,積極搭建“南江黃羊”“通江銀耳”等科技賦能平臺,奮力突破致富產業技術更新和科技攻關,加快成果轉化。
2013年實施“十百千萬”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園區,搭建科技創新平臺。2016年兩家企業通過備案并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和服務體系。2019年組建市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新建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南食品研究院……
截至目前,建成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基地等國省科研創新平臺36個,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工業園和東西部協作、省內對口協作園區25個,培育人才引領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4家、高科技型中小企業266家,逐步形成創新創業燎原之勢。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三十年來,巴中始終把創新創業平臺作為集聚創新資源和優秀人才的重要載體,全力“搭橋鋪路”,推動各類高層次人才的才華和潛能充分發揮。
從“臨時驛站”到“溫馨家園”
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持續涵養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三十年來,巴中始終將良好生態作為吸才、留才、用才最強軟實力,不斷優化關心愛護人才的政治環境、服務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才安居樂業“生態圈”加快形成。
突出最高規格禮遇人才——
1995年地級領導掛聯科技人員和科技公司;2011年市領導聯系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后備人選、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2017年市縣(區)黨委和用人單位黨組聯系服務專家人才;2020年市委直接掌握聯系服務專家人才;2022年市領導“1對1”聯系院士專家……
歷屆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把禮遇人才作為聚才留才“關鍵一招”,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注重引領、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關照,人才對巴中的政治認同和情感歸屬持續增強,“增人數”和“得人心”實現有機統一。
釋放最大誠意厚待人才——
1995年行署出臺《地區科技進步獎勵辦法》;1996年“破天荒”拿出40萬元,真金白銀重獎畜牧行業突出貢獻科技人才;2007年出臺政策解決高層次人才子女就學、配偶安置、安居醫療等“關鍵小事”;2012年發放高層次人才特殊津貼;2015年設立引進人才和高層次人才服務席,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2019年為人才量身定制“巴山優才卡”“青年人才卡”,全方位提供政務、金融、餐飲、娛樂等25項特惠服務;2022年創新組建人才服務跑團,為人才提供24小時全程代辦幫辦服務。
三十年來,巴中始終把人才服務保障擺在重要位置,全力打造各類人才安身樂業、安居宜居、安心順心的最佳工作場景和生活場景。無論人才來自哪里,都能在這里找到“家”的感覺。
營造最濃氛圍致敬人才——
1998年大張旗鼓表彰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2004年召開科學技術大會,表彰科技系統先進個人和集體。2011年表彰首屆突出貢獻人才。2018年表揚20名全市優秀引進人才,啟動“巴山優才月”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報道優秀人才先進事跡。2023年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暨人才發展大會,隆重表揚91名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籌辦首屆“巴中人才周”活動,以一座城的名義向人才致敬。
三十年來,巴中對人才始終滿懷尊崇,尊才敬才愛才氛圍沉淀進巴城血脈,人才在這里有更多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事業方興。而立之年的巴中風華正茂、前景光明,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
邁步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巴中將以更足的愛才誠意、更大的用才膽識、更優的聚才良方,努力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三市兩地一樞紐”建設實踐中,奮力開創“萬千英才薈巴山、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人才工作新局面。